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山东省威海市委编办将机构编制管理的前端动议、中端论证、末端问效全面贯通、形成闭环,构建起全流程、协同化、实效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一、前端联动动议,“三个看”提早介入。一是向里看。详细了解动议部门、单位在履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准确分析根源,重点找出哪些问题是机构编制因素造成的,是否考虑了除机构编制外的其他解决办法,即除机构编制调整外其他方法是否用尽。二是向上看。了解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文件的有关规定,清楚上级有关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行业领域的有关安排情况,引导部门、单位对《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第十六条五款规定逐项作出说明。三是向外看。全面了解省内兄弟市机构编制情况,广泛搜集相同性质单位的机构编制现状加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寻标学习,结合省内外先进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谋求再创新。
二、中端多维论证,“三个评”科学决策。一是评估必要性。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单位管理中的“痛点”、体制上的“堵点”、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调研,对申请机构编制事项的重要性、合理性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二是评估可行性。对涉及经费形式的邀请财政部门参与评估,对涉及领导职数的征求组织部门意见,对涉及增加编制的统筹考虑待分配事业编制余量,确保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到“刀刃上”。三是评估风险性。考虑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后是否会引发新的矛盾,对涉及部门职责界限划分、人员转隶调整、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等因素着重考量,打好提前量,避免改革带来风险。
三、末端跟踪问效,“三个问”优化提升。一是问实配。相关机构编制文件印发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和一年后与主管部门沟通了解文件是否落实,结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加以验证,酌情登门调查,实地核实机构挂牌设置、编制使用配备等情况。二是问实效。通过面对面探问机构职责履行情况,全面评估配置的机构编制资源是否收到了批复时的预期效果,是否实现了配置资源的预期目标,是否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用。三是问得失。对效果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解决,为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案例支撑,为今后机构编制调整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