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统一城乡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保障中小学校用编需求,提升中小学校用编效益,持续服务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江西省九江市委编办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编制资源、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提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
一、充分调研,找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供求矛盾实质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矛盾问题,与市教育局一起多次赴县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认真听取基层学校校长、教师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查看实名制系统、核查学生人数和抽查教师考核表等方法,发现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情况存在未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核编到位、微型学校和‘麻雀型’学校过多、“官本位”意识、长期外借到非教学岗位、行政人员等非教学岗位挤占编制资源等问题,中小学校教师结构性缺人和结构性超编的矛盾并存。
二、不折不扣,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
一是按标准核定到校,落实备案制度。全市中小学校编制根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动态管理”原则,每年依据中小学校9月在籍学生数重新核定各县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编制核定到校的文件于每年12月底前分别报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备案,同时要求做好五年内超事业编制总量核定教职工编制消化方案。二是认真履职,助力均衡教育发展。要求各县、区委编办与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优化配置工作。
三、创新挖潜,强化教职工编制统筹调配能力
一是探索试行“局管校聘”,实行统筹调配。在市直中小学校探索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教育部门统筹调配的工作机制。根据市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生数量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情况,在核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按编制总量的10%上下建立编制周转池,由市教育局在市直中小学统筹调配使用,并报市委编办备案。同时将办法推行至各县区,鼓励结合实际参照执行。二是促进教师校际流动,防止学校结构性超编。强化“系统人”意识,鼓励教师校际间交流轮岗,支持教师跨校区兼课、跨学段任教。教育部门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状况、在籍学生数量变化等,制定教师交流轮岗计划和竞聘方案,及时调整师资配备,防止中小学校结构性超编和师资结构性紧缺。各教学点、村小纳入乡镇中心小学或归属管理的中心小学,统一按师生比核定编制,统筹配备人员,保障教学点师资需求。
四、不挤不占,提高教职工队伍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定向培养协议,保证定向生在培养地实习见习。为充分发挥预用编制效益,促进定向培养提质提速,由教育部门建立健全定向培养师范生回到生源地学校实习见习机制,各县(市、区)教育部门、九江本地的培养院校与定向师范生签订定向实习见习协议书,保证按协议规定实习见习。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保障一线教学师资需求。规范科学设置各中小学校的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压缩非教学人员比例。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格控制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非教学单位长期借用中小学教师,未满服务期的农村定向师范生和“特岗计划”教师不办理调动核编手续。中小学教师调离教育系统,教育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方可办理核编手续。继续深化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一般性教学辅助和工勤岗位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范围,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三是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发挥教师资源效益。不定期深入各县区就教职工编制配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机制,加大“12310”机构编制举报热线宣传力度,持续做好清理“吃空饷”工作,对发现的“吃空饷”和违规借用教师问题,按人数核减相应教职工编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