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理清部门职责定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广东江门开平市委编办聚焦“微”改革,因地制宜打造机构编制评估“开平模式”。通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推动该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勇于创新,规划评估“航线”
为使机构编制事项调整有理有据、科学规范,市委编办弘扬首创精神,今年年初成立了办机构编制评估小组,对日常工作中申请较多的机构编制事项,如新设立事业单位等9类调整事项,探索制定了“1+9”套评估表,并对部分单位试行评估,不断完善评估表,填补了机构编制管理链条的空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二、精准实施,把稳评估“航程”
(一)评估促改革成果“微调整”,实现编制优化
市委编办通过聘请华工、华师等高校专家团队,借智借力,对该市部分单位采取问卷调查、维度测评、实地调研和试点运行等方式,夯实数据基础,不断对评估体系进行完善,构建全方位的、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市21个机关单位进行运行评估,在专家评估结果基础上,结合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调整情况、改革后单位反馈的情况等,优化调整21个单位机构编制事项,高质量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改革成果。
(二)评估促机构编制“微调整”,实现机构优化
通过对各单位提出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进行科学评估,实现编制资源的合理分配。一是向重点领域倾斜。通过评估,成立了市应急救援和保障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等相关事业单位。二是向人才培养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开平分中心等机构,并预留适当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对于事前评估不通过的单位,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意见建议,以理服人、力促整改、帮助被评单位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三)评估促办事流程“微调整”,实现工作提效。
以匹配评估工作流程为导向,再造业务流程。一是日常业务实行“网上办、不见面”新流程。部门申请使用编制等的申报、受理、审批、办结全链条在线操作,通过让数据在网上跑,提高业务办理的便利度及效率。二是用编“一张纸”,增员不乱套。将原入编卡等“N类纸”变为《转隶人员情况表》“一类纸”,解决了“纸”出多门、各管一段的不利局面,为推动基层减负、转变作风作出新的贡献。
三、提质增效,凸显评估“航标”
通过把评估体系应用于全市机构改革发展全过程,实现工作提质、支出减少和效能提高的效果,真正凸显评估体系的实效性、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一)多元素评估,激发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今年全市镇街体制机制改革中,充分利用评估指标,高效、科学完成改革工作:根据15个镇街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科学的编制测算,共下达行政编制编制2名、行政执法编制126名、事业编制136名。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破题。建立健全三大委员会工作平台,强化党建机构的引领地位。除省统一规定设置的机构外,各镇街结合实际设置适合自身的机构,将市城管局派驻在镇街的机构实行属地管理,统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分类施策,高效完成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该市今年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单位共39个,涉及编制624名,实有人员432人,离退休人员493人。按照“一单位一对策”原则,对39家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评估,以精准的评估结果引导大家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使改革方案既让群众认可,又符合政策要求。改革后,调整优化单位16个,转企改制18个,撤销3个,调整为登记设立事业单位2个。收回事业编制共37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