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中央编办法治建设要求,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掌握运用法治方法,结合全市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主动谋划“四大行动”,全面梳理制度、办法、标准、流程,加快构建具有海曙特色的机构编制政策法规体系。
一、实施“流程再造”行动,着力优化机构编制全流程管理。重点以系统思维指导形成“1+N”制度体系清单,推动制度建设由“碎片化”走向“体系化”。“1”即以工作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出台全流程管理意见。在已有编委、编办审议机构编制调整事项、用编用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统一信用代码等办事指南和流程的基础上,制定机构编制全流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启动、审批、执行、监督等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四个环节的详细流程、所需资料和规范模板,将原有的“链式”工作流程整合优化,形成工作“闭环”。“N”即以工作环节集成为着力点,构建全流程制度体系。按照《条例》规定的基本制度和程序,全面梳理历年来陆续出台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工作规则、组织实施、保障发展、专项管理、监督检查等五大方面,查漏补缺,共细化制定涉及请示报告、周转编制、职数、实名制、编外用工、权责清单、法人证书使用监管、事业单位印章、监督检查等多项具体管理制度,形成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实施“管理赋能”行动,着力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水平。一是强化党内生活制度支撑。对标“政治机关、党的工作部门、组织系统”的三重定位,牢记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进一步修订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机关学习制度等支部工作制度,如谋划开展“每日一做、每周一学、每月一谈、每季一判、半年一考、全年一述”的“六个一”活动,有效规范了支部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党业融合,保障各项业务工作顺畅运行。二是硬化内部管理支撑。重点对内部审计、机关纪律、业务调研、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保密管理等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机关工作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并建立日进度、周座谈、月例会等工作会商机制,加强办内部处室、单位间的协同配合,切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三是优化归口管理支撑。出台归口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的相关意见,从请示报告制度、业务工作统筹、日常工作指导、重要岗位管理等方面加强归口管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的政治领导作用,以及被归口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实施“联动共治”行动,着力凝聚机构编制工作合力。一是加强业务联动。建立与业务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如在编外用工管理上,成立联席会议,每年开展联合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定期召开会议。二是加强主体联动。结合做好首问负责即问即办过程中涉及的部门间争议职责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与信访局等职能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机制,针对部分部门间职责交叉、边界不清等问题,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厘清职责边界,拧紧责任链条。三是加强平台联动。将机构编制工作情况和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纳入区委巡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等监督检查范围,从巡察、督查等不同角度掌握机构编制事项一手数据,开展联合督查,发挥专业互补提高问题发现能力。四是加强手段联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方面,建立健全“事前协商通报、事中协作配合、事后结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完善分工负责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强联合监管机构编制事项的能力和实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方面,将法人登记与事业单位法人“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异常信息管理、绩效考评、业务范围清单等监管方式相结合,建立立体式、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四、实施“评估问效”行动,着力强化监督检查结果运用。制定机构编制绩效评估办法,一是优化评估手段。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从共性、个性、一票否决或者规定性、严禁性、参考性等三个层面分类确定量化指标。二是明确评估内容。科学设置“共性指标+差异化指标”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三定”落实情况、编委会议议定事项、社会关注和反映的问题解决情况等纳入评估范围。三是规范评估程序。采取部门自评、实地评估、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评价方式,更加全面、真实评估部门履职情况,进一步科学评价机构编制申请事项及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并将监管问效结果作为深化机构改革决策、优化部门职能配置等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励了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