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生源地区失衡、高考制度改革造成的学科资源结构变化、随迁子女就学的增量等给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加剧了教育编制紧张局面。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坚持以管好用活编制、服务发展大局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以解题“八法”破解教师编制结构性矛盾。
一、借势借力事业单位改革,向统筹资源要编制。结合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将职能弱化、任务不饱和、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整合撤并,收回部分空编,通过跨部门调剂、合理配置,优先满足中小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的精细化管理,在教育系统试行事业编制周转管理制度,以“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保障中小学校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需求。同时,统筹全县面上机构编制资源,在年度用编核准时充分考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在事业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同时,尽量保障教育教学需要。
二、顺应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向科学布局要编制。针对出现的“城市教育拥挤化”和“乡村学校稀疏化”并存的“教育布局两极化”时代问题,德清县审时度势,落实科学发展理念,按照“及时规划、科学调控、合理编班”的原则,统筹全县学校布局规划,在城区新建学校的同时,加大力度撤并生源不足的乡村学校,解决以往“减生不能减班、减编不能减员”的困境。近三年来,共撤并学校5家,置换事业编制22名。学校布局的调整,将有效节约师资,减轻财政负担,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
三、合理分配教育系统编制资源,向内部挖潜要编制。借每两至三年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的契机,对全县中小学校、职业院校、特殊学校均按照政策规定师生比进行编制核定,收回部分事业编制。通过适当压缩部分职能可通过购买服务解决的成人教育机构的编制数,收回部分事业编制。通过核减部分学校领导职数,精简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收回部分事业编制。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将腾出的227名事业编制作为教师机动编制,实施“专编专用”,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重点保障中小学校因教师脱产进修、产假、大病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急需用编和因新建、改扩建学校等原因造成的阶段性用编需求,使教师编制使用得到保障、用编更加灵活、资源趋于优化。
四、创新教师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在县域内推行教师“储备制”,储备教师招聘与事业编制教师招聘同条件、同程序、同考试。选拔为储备教师的人员与学校签订一年劳动合同,次年公开招考事业编制教师时,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定向从考核合格的储备教师中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录取总数不超过在岗储备教师的90%,未录取为事业编制的储备教师不再续聘且不再纳入储备教师招聘对象。
五、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机制,向创新管理要编制。坚持教师编制和岗位设置“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瓶颈,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通过校内竞聘、县域内竞聘、组织统筹调剂等措施,实现教师在学校间、学段间、城乡间的按需交流。与此同时,引导新市、禹越、新安等偏远乡村学校所在的镇政府研究制定教师年度绩效奖励专项考核办法,奖励先进,以调动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的积极性,激发乡村学校教学动力,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六、激发教师队伍内部活力,向精进业务要编制。以“放权、赋能、提质”为核心理念,创新教育机构编制资源管理工作。由教育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准的总量内实行自主招聘,提高选才用才精准性,并逐年提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比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综合提高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标准基础上,再增加10%以内的动态调整比例,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坚持按绩分配,在高中段学校先行制定教师绩效分配方案,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让优秀教师能够将精力放在提升业务上。
七、规范教师挂职支教形式,向纠正违规要编制。紧密督促教育部门严格执行《浙江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中关于加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校任职任教管理的相关规定。对于符合区域规划、弥补教育资源短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薄弱民办中小学校,通过挂职、支教等形式予以支持。近年来,教育部门按计划有序落实超过规定比例和规定年限的教师回归工作,回归教师共计20余名,做到规范、有效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既让有限的教师编制资源“回流”至公办学校,也留给民办学校教师梯队培养的时间和空间。
八、加大力度向社会购买服务,向市场机制要编制。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民办学校的学位供给力,不断完善民办教育相关政策和制度,扩大民办学校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试点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为德清教育提供学位的比例,缓解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紧张。同时,梳理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职能,厘清适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的事项或者岗位,扩大购买服务范围,腾出编制资源,用于招聘一线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