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名站技术导航!

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内部挖潜 探索“冗员补员”编制使用新模式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有效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吉林省四平市委编办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冗员补员”管理模式,建立实施面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考试选调工作机制,盘活了现有编制资源,有效解决了职能弱化事业单位人员闲置及事业单位逆流调整渠道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为事业单位人员流转提供坚强的编制保障,实现了全市编制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一、锚定问题,寻求编制挖潜新空间。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执政资源。近些年,在吉林省委编办指导下,四平市致力于做机构编制的“减法”,过去一些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职能弱化事业单位人员分流问题一直困扰着机构编制部门,成为制约机构编制使用效益得到提升的“瓶颈”。

  一是人员大量闲置,编制资源浪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计划经济时代设立的“老牌”事业单位职能严重弱化,如房产管理机构、技校、水库灌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和原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等。上述事业单位由于设立较早,且多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开支困难,无法进行有效分流,只能依靠自然减员消化现有人员,造成了编制资源的浪费。

  二是人员流转渠道不畅通,制约事业发展。受制于地方财力状况,同时也为了避免引发攀比,除领导干部任职外,各地普遍严格控制人员逆流调整,影响了自收自支或差额补贴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人员无法有效分流也导致单位负担越来越重,增加了涉改单位后续改革的难度和成本。

  三是供需仍不平衡,存在内部挖潜空间。近年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多为全额拨款性质,受机构编制总量和地方财力制约,在编制配置和人员补充上往往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同时,自收自支或差额补贴人员又因为身份受限,无法调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致使出现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结构性矛盾。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不乏年龄结构较好、学历层次较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因此,在编制使用上,内部挖潜和有效调剂的空间非常大。

  二、破解难题,探索编制使用新模式。为切实提高事业编制使用效益,有效解决事业单位人员流转不畅问题,吉林省四平市委编办积极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实施了面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考试选调工作机制。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自2019年开始,吉林省四平市委编办通过现场座谈、调查问卷等调研方式,同时依托“吉林省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科学研判“在编人员考试选调工作机制”可行性。为切实提高可操作性,着手建立了《市直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在编闲置人员台账》,除包含在编人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基础信息外,还外延了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年龄结构和工作岗位等信息,摸清了职能弱化事业单位人员闲置情况,为后期合理确定考试选调范围、岗位和人员数量等提供了准确依据。

  二是创新模式,预先评估。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用编需求评估制度,在拟用编单位提出用编申请后,四平市委编办根据事业单位运行情况、日常调研摸底情况和公益事业发展需要等对用编申请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需要补充人员、补充数量和补充途径等。对岗位要求条件不高的,且能够从事业单位闲置人员中调剂解决的,积极通过面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考试选调方式进行补充。

  三是规范程序,依法合规。一是履行编委会审议程序。四平市委编办审核通过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考试选调用编计划,经四平市委编委会审议通过后下发批复;二是由人社部门组织考试。此类考试选调的程序、方式方法,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程序基本一致,严格履行公告、报名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程序;三是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对考试选调工作进行监督,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公平公正。

  三、提质增效,实现编制使用综合效益最大化。

  自2019年以来,吉林省四平市共批准市直34家事业单位,使用154名空编面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考试选调工作人员。通过选调,大量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充实到职能饱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效补充了工作力量,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一是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面向在编人员公开选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员补充到急需的工作岗位,实现了行政资源在阳光下运行,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如吉林省四平市政务服务中心承担全市政务服务工作,业务量大和人员短缺问题非常突出,所需人员专业性不强,但要求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2019年该单位面向市直在编人员考试选调1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大厅“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这些人员年龄结构好、工作热情高,经过短期培训,很快就成了政务服务受理工作的行家里手,实现了受理工作“一口清”,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二是编制效益最大化。通过考试选调,实现了在不增加编制人员总量前提下的事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既为公益事业单位补充了人员,又空出了职能弱化事业单位编制。同时收回了职能弱化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空余编制,调剂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益。

  三是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考试选调工作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好、工作经验丰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有效发挥了专业特长,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部分参与选调的人员反映,原来自己所在单位效益不好,也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现在通过考试选调的方式进入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仅生活有了保障,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四是财政效益最大化。面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进行选调,不增加编制数量,不增加或少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把“旧人”充实到“新岗位”,减少了财政投入,同时为后期涉改事业单位改革降低了成本。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