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针对镇街“属地管理”存在的县镇协同不畅、数据平台林立、人员力量不足、督导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山东威海荣成市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在编制公布镇街“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明晰县镇职责关系的基础上,配套建立“四个体系”,完善“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全响应机制,打造了“属地管理”升级版,构建了“属地管理”大治理格局,集成式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难点、堵点和痛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一套组织协调体系,巧解“属地管理”协同不畅难题
镇街“属地管理”涉及每个县级部门,一些难点工作需要多个县级部门与镇街协同配合才能解决,日常工作中,镇街一对多、下对上指挥协调,工作难度非常大,既牵扯了镇街过多的工作精力,又容易出现部门推诿扯皮、向基层甩锅等问题。荣成市在认真分析基层治理机构职能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完善了市委对“属地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组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乡呼县应”联动指挥领导小组,整合原市民生110指挥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网格化治理中心、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运行管理中心等机构职能,设立了“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事项的组织实施。所有的“属地管理”事项,镇街吹哨后,由市“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自上而下统一调度,向市级部门分配任务,强势推动、全程督办,市级领导全员参与,按照“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抓好分管领域“属地管理”事项的协调处置,构建了“镇街吹哨、市委统筹、部门报到、各方参与”的高效治理新格局。去年以来,全市通过吹哨报到方式,高效解决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拆除违建、整治违法经营等高发“属地管理”问题1.2万件,按期化解率99.8%,较改革前提高25%,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建立一套数据平台体系,巧解“属地管理”条块分割难题
信息化是“属地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荣成市先后条块建设了12345政务热线、网格化治理、数字城管、民生110等多个基层治理平台,在便捷群众、提升效能的同时,信息孤岛、烟囱林立、重复吹哨、多头办理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既增加了基层负担,又浪费了行政资源。荣成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规范“属地管理”,投资500万元,实施“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优化提升工程,高度融合原有基层公共服务、网格治理、数字城管等平台功能,开发建立了“乡呼县应”一体化平台,配套“荣成联动”APP,将92项“属地管理”事项、315类部件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大到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渔船管控等重点工作,小到每个井盖、每个路灯等日常维护,按照“一网通办”思路,全部集成到平台管理,实现了所有事项“一个入口汇集、一个出口交办”。在镇街设置呼叫员,负责吹哨提交需要县级部门联动解决的事项,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评价;在县级部门分别设置专管员,负责处理镇街发起的“属地管理”事项,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呼叫员;在市“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设置督办员,负责对镇街提报的“属地管理”事项进行研判,全程监督,盯紧办理,确保落实到位。平台自去年4月份运行以来,镇街吹哨发起的9.82万件“属地管理”事项全部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平均办结时限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三、建立一套人员力量体系,巧解“属地管理”人手不够难题
“属地管理”点多面广、任务繁重,镇街人少事多、编制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荣成市在积极推进人员编制资源下沉的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统筹各方力量,配套建设了3支队伍,保障“属地管理”工作有力推进。第一支队伍:县级部门和镇街。这是“属地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按照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由“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统筹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推进相关工作。第二支队伍:网格员队伍。推进“属地管理”清单事项、职责任务、工作力量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三融合”,统筹全市11586名基层网格员参与“属地管理”,承担问题发现、吹哨响应、协助处理等工作。去年以来,全市网格员协助处置事项6.11万件,占总数的62.2%,夯实了“属地管理”根基。第三支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在“属地管理”中,对超出县镇职责范围的事项,镇街通过吹响服务基层的“集结哨”,汇聚全市5500支双报到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及时下沉基层,参与事项处置,同步予以信用加分激励。如:针对镇街经常反映的高龄、独居老人就餐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建设了372家公益运营的“暖心食堂”,镇街吹哨集结了400多支“巧厨娘”志愿服务队,无偿为全市1.2万名老人提供服务,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建立一套督导考核体系,巧解“属地管理”落实不力难题
“属地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旨在明确上下职责关系,凝聚工作合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县级部门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把责任转嫁基层,搞“降格落实”“悬空落实”。针对这一问题,荣成市实施了“532”工作法,配套完善“属地管理”提醒、督办、考核、问责机制,打通了“属地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五色”分级督办。依托“乡呼县应”一体化平台,根据事项的类型和紧急程度,在事项前标示“红、橙、黄、蓝、绿”五种颜色,出现推诿、超期、退办等情形的实行阶梯式督办,红色等级由市委分管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橙色等级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黄色等级由“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约谈部门分管负责人,同时分别按10倍、5倍、3倍进行考核扣分。二是“三单”提醒警示。每日汇总“属地管理”事项办理情况,对镇街集中反映的共性问题,以“提示单”的形式及时提报市委市政府,做好预判;对低质量办理的事项,向部门下发“督办单”,督促立即整改;向镇街评价连续2个月排名后3位的部门下发“警示单”,对工作失职行为进行严重警告。三是“两个机制”考核问责。一方面,建立考核机制。将“属地管理”事项纳入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占部门考核权重的10%,由市“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动态对部门进行评价,定期通报考核排名。完善“下对上”考核机制,镇街对市级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结果,平均占被考核部门考核权重的30%,充分赋予镇街“话语权”。另一方面,建立问责机制。对“属地管理”事项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回头看”,结合平时考核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追责。去年以来,市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19人,利用“第一种形态”问责21人,进一步激励了各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了“属地管理”事项真正办结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