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调”机构。各个街道统一将党委调整为党工委;各街道机关统一设置内设机构6个,因地制宜设置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等内设机构;除中央、省、市明确继续实行派驻体制机构外,其余延伸派驻机构“应放尽放”,并在整合下放的延伸派驻机构基础上,各街道统一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中心等3个直属事业单位,不再保留原延伸派驻机构和牌子。
二是“明”职责。明确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是分别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关;主要履行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动员社会参与、维护公共安全、指导基层自治七项职能;推动街道工作重心“三个转移”(转移到基层党建上来,转移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上来)。
三是“强”队伍。通过“减上补下”办法,向3个街道共调剂行政编制及事业编制;随延伸派驻机构或职责下放,涉及人社、自然资源规划、水利、林业、医保、财政等部门在编人员转隶到街道工作,由“部门人”变为“街道人”;建立选派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到街道工作机制,每个街道安排不少于2名,至少工作2年。
四是“放”权力。按照“应领尽领、应放尽放、宜放尽放”的原则和“部门点单”的办法,依法将街道管理实际需要、市直部门能放、街道有能力和条件承接的职权事项下放到街道,形成街道实际履职清单。各街道和有关市直部门对每一个赋权事项制定专门工作方案,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
五是“优”机制。科学规范属地管理事项,实行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纳入街道统一指挥协调,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其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提高街道综合执法效能,制定街道行政执法事项目录,依法明确街道执法主体地位,统一指挥调度辖区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街道与市职能部门案件移送协调机制,彻底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管理脱节问题。
六是“提”效能。突出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综合管理功能,保证街道发挥枢纽作用;建立街道、部门双向派单工作机制和双向考核评价制度,推动“以下评上”;推进“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和“多网合一”;逐步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与网格化管理服务有效衔接,做到情况动态掌握、资源有效利用、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快速处置、服务精准有效、管理扁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