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聚焦编制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总量不足、存量见底、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困局困境,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积极建立健全编制周转管理新机制,重塑机构编制管理新形态,探索出一条既能管住、又能用好的机构编制配置管理新路径。
一、做优“改”的文章,盘活闲散编制资源。针对编制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向改革要编,结合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其他专项领域改革,充分挖掘存量编制潜力,集聚盘活闲散编制。一是整合资源聚编制。加大规模偏小、设置分散、职能弱化等“小散弱”机构的整合力度,收回机构整合单位10%—15%的编制,进一步集聚各系统、各领域编制资源。二是转变职能收编制。理顺公益与市场关系,将经营类事业单位承担的生产经营职能全面交还市场,并撤销相应机构收回编制。三是挖掘潜力换编制。通过收回6名编制以上、且长期未使用的单位空编,以及以报备员额置换高校、医院冻结编制等方式,盘活长期沉淀和低效配置编制。
二、健全“管”的机制,规范编制使用管理。先后出台《关于试行周转编制管理的通知》《市属事业单位编制周转管理办法》《机构编制全流程管理意见》等制度,形成“总量控制、周转使用,统筹联动、数字赋能”的编制管理模式。一是建立总量控制机制。强化核编审核把关,实行机构编制事项前置审查、办理结果审查、督查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将核编规模控制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二是建立周转使用机制。分定期周转和临时周转两类周转编制,定期周转编制根据职能任务变化情况设定,使用期限为3年左右,期满后自然收回;临时周转编制根据人员结构和自然减员情况即核即收、动态调整、收放自如。三是建立统筹联动机制。建立周转编制管理联动机制,将周转编制数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数、社保基数和财政保障基数。联合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凝聚合力,切实加强对周转编制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四是建立数字赋能机制。依托实名制系统,搭建周转编制模块,根据编制剩余使用期限、人员年龄变化、人事调动等情况变化,到期一个自动收回一个,真正实现智能化动态管理、编制循环高效利用。
三、升级“供”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聚焦编制资源高质量供给,持续激发机构编制工作创造性张力,把有限资源“管好用活”,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创新核编提效率。打破“编制部门所有”“一核定终身”的传统核编模式,全面采用“固定编+周转编”的新型核编模式,逐步压缩“固定编制”。同时核定“周转编制”,全力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二是精准投放保重点。持续推动编制资源向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倾斜,重点保障“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试点改革、杭衢高铁建设、两大新城高能级战略平台、长三角区域合作等领域编制,推动编制资源精准配置。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人才编制池”,在绿研院原编制的基础上再注入编制。创新推行“政企双聘”“市管县用”等机制,成功引聘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高精尖人才54名。用足用好民办事业单位报备员额政策,核定20名报备员额,助力浙大“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落地衢州。
四、拓展“统”的层级,减上补下充实基层。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基础性作用,统筹市县乡编制,引导推动人财物等资源要素下沉,向乡镇延伸、向基层覆盖。一是统筹基层治理力量。实施机构编制“县管乡用”、岗编适度分离政策,从市本级拿出一定的周转编制跨层级支持乡镇,全市75%的中心镇编制得到增加。实行部门派驻人员纳入乡镇统一管理制度,该市1375名部门派驻干部人员经费、党(团)组织、工会等关系迁转到乡镇,纳入“四维考评”和实名制管理,原则上“锁定”2年内不换岗,推动机关“瘦身”、基层“强身”。二是统筹公共卫生力量。针对基层疾控力量薄弱短板,从市向区跨层级调剂20名编制,强化基层疾控力量。借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秀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从县向乡调剂编制员额,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三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总量管理办法,统筹“事业编制+合同制教职工控制数”,补齐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短板。统筹县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城乡中小学一校多区、“融合型”教共体建设,实现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考核一体,全力提升城乡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