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浦东新区稳妥有序推进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工作,切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
一、加强谋划,牢牢把握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工作目标导向
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区委始终高度重视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工作,组建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编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明确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摸清底数,精准“把脉”。围绕改革工作目标和测算标准,全面摸清底数,准确测算学校、医院编制缺口。加强改革预判,模拟各单位事业编制统筹方案,分析研判各单位改革压力点位。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对各部门开展全覆盖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梳理各部门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有关诉求以及针对性工作方案,确保改革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落实责任,凝聚合力。区委编办紧密对接市委编办,吃透政策口径,争取各方支持。各涉改部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在事业单位用编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坚决贯彻统筹工作要求,深挖系统内改革潜力,优化事业单位编制、职能配置。全区各部门积极作为、形成合力,有力保障了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布局,全面统筹各种类型事业编制资源
1.加大力度,统筹优化机构设置。牢牢把握中央、市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按系统、领域对相关事业单位进行整体重塑。经济领域,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大涉及交流培训等机构的清理规范力度;民生领域,着力厘清分散设置问题,按业务板块和服务流程综合设置机构;城建领域,着力围绕交通、水务等机构改革,抓好职责转隶,优化机构设置。同时,统筹推进“小散弱”事业单位改革,加大职能相近单位的整合撤并,以及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单位的综合设置力度。
2.挖潜增效,盘活用好编制资源。严格落实统筹事业编制资源工作要求,在按市里标准上收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强化编制总量管理,做到有减有增、动态平衡。牢固树立编制资源“一盘棋”意识,指导各部门在系统内按照单位职责任务重新分配统筹后的编制资源,重点向“保民生、保基本、保重点、保发展”等领域倾斜,不简单采用减掉统筹数的方式来确定各单位编制数。突出编制使用效益和导向,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大数据体制调整等,充分保障编制力量,相关事业单位编制增幅达100%。
3.规范设置,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三定”。抓住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契机,积极开展全区事业单位“三定”。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原则,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厘清事业单位职能职责,为事业单位依法履职和开展工作提供法定依据和基本遵循。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三定”工作指导意见,规范核定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规范职能表述,做到事业单位全覆盖,“三定”完成率达到100%。
三、重点倾斜,高效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资源
1.科学配置资源,足额保障编制。按照“保基本、强特色、留机动”的思路,加快补齐教育、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短板。“保基本”,严格按照市里标准,足额保障学校的专任教师、教辅,医院的医师、医技、护士等岗位用编需求,满足日常运转需要。“强特色”,在满足全区基本用编需求基础上,适当向市级重点特色学校、集团化办学牵头校、承担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医院等倾斜。“留机动”,统筹考虑“十四五”期间发展和南汇新城人口导入需要,为后续新建学校、医院等用编需求留足空间。
2.从严核定职数,创新编制管理。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精细管理、探索管理创新”的原则,着眼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一方面,严格执行市里已明确的学校、公立医院领导职数标准,并结合新区实际进行细化配置。如对于不同学段学校、不同级别医院,适当体现职数配置层次;对于符合条件的单位,单独核定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职数等。另一方面,充分用好创新编制管理政策,协调市区相关部门细化操作路径,确保改革平稳落地。
3.确保有序进编,做好人的工作。按照“应进编、尽进编”的方向,加快符合条件的编外人员入编。建立编制使用与编外人员消化的挂钩机制,锁定编外教师和教辅人员存量,冻结相应数量的事业编制,每消化1名编外人员,同步审核解冻1名事业编制。对于不符合进编条件的编外人员妥善安排、逐步消化,确保改革过程中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