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市镇职责边界,扩大基层管理权限。一是明确镇街职责定位。编制镇街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各镇街职责权限进行了细化。结合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镇街职能转变、职能定位等进行了明确。二是规范“属地管理”。编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9个类别市镇(街道)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编制实施77项清单事项“说明书”,实行“镇呼市应,上下联动”机制,赋予镇街对辖区需市直部门解决事项的协调权,切实为基层减负。三是扩大镇街管理权限。制定《栖霞市向乡镇(街道)放权事项目录》,逐步将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建设、城镇管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等基层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镇街政府,进一步“扩权强镇”。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机构运行模式。一是综合设置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职能,统筹机构编制资源,综合设置镇街党政工作机构6个、公益一类财政拨款事业单位5-6个,实行扁平化管理。二是推进编制资源下沉。统筹考虑各镇街的人口、面积、财政等情况,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全市镇街行政编制共核定595名、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共核定902名,进一步保障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适当放宽用编进人计划审核,在空编限额内,根据人才需求批复进人计划,及时补充基层一线所需工作人员。三是畅通干部出口。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明确镇街党政工作机构副主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可配备副科级干部,打破了基层人员职务晋升“天花板”。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推动镇街基层一线干部与机关部门干部的双向互动。四是优化运行模式。合理调整镇街机构布局,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等机构作为镇街“前台”,直接面向基层群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矛盾调处、网格管理和综合执法;其他机构作为镇街“后台”,履行政策指导、政令传递、监督管理、后勤保障等职责,逐步形成“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新格局。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服务管理效能。一是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强镇街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综合便民服务功能,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镇街延伸,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实现“一网办理、一站服务”“一次办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持续深化镇街综合执法。全市15个镇街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镇街镇长(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另配备1名副科级专职副主任,2名兼职副主任,与综合行政执法局派驻镇街中队(分局)联合办公,统筹辖区内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交通、公安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以及镇街区工作力量,建起“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于一体的执法监管体系。各镇街执法人员平均达到20人左右,实行管理制度、执法文书、人员培训、执法服装、车辆装备、外观标识、指挥调度“七统一”,推动基层执法由“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到底、管到位”转变。三是强化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15个镇街均整合综治、司法、公安、应急、信访、民宗等各种资源力量,构建统一的镇街综治中心和764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能”。加强镇街综治中心建设管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强化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实现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