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确定位职能,体制机制得到统筹优化
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街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区、街道两级权责关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优化职能配置。江阳区南城街道为主城区街道,立足其经济发展职能逐渐弱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职能日益强化的实际,围绕党建、经济、治理、执法、服务五大功能,将机构设置优化调整为“七办一中心”,强化了街道党工委党建引领、统筹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了街道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方面的职责,推动街道职能迅速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二是切实扩权赋能。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区级行政权力106项下放至南城街道,进一步推动街道赋权扩能。制定《关于进一步理顺镇街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有关事项的通知》,细化街道相关党政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内设机构职能,赋予街道对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以及对区域内规划参与权,明确街道享有3%-5%的评议区级部门目标考核权重比例,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厘清职责边界。梳理制定街道权力事项、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已梳理出街道属地管理事项195项,公共服务事项81项,便民服务事项172项,取消区级与街道签订“责任书”14项,进一步厘清了区级职能部门与街道属地管理事项的主次责任和工作边界,确保街道权责一致。
二、凝聚服务力量,工作机制得到理顺健全
整合各方工作力量,不断优化南城街道工作机制,把资源、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100米”。一是派驻机构属地管理权限更加明晰。赋予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征得同意权和在职人员考核权,将区综合执法局、市场监管局派驻到街道的12名执法人员,78名街道城管协管员全部交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管理和统筹调度,落实一名街道班子成员专职分管,并成立城管执法队党支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只进一扇门”便民服务卓有成效。在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置17个综合服务窗口,将街道民政、残联、新农合、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行政审批权力和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共163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了居民全市范围内“零证明”办事,探索推行必要证明材料“容缺后补”机制,实现居民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路”。三是物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在便民服务中心下设物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指导和服务物业小区、非物业小区的规范管理。截至目前,已探索出老旧院落环境整治、老旧小区电梯安装、老旧房屋安全隐患整治等治理经验,有效解决老城区中“三无”院落、散居楼栋多,物业服务难或无物业服务的问题。在疫情防控中,南城街道物业服务中心在两天内将300多个散居楼栋整合成了118个“封闭”小区进行管理,成为散居楼院疫情防控的典范。
三、完善保障体系,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不断健全南城街道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多网融合”治理进一步深化。按照“地域相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活动”的原则,综合考虑管辖面积、人口数量、党员及党组织分布等因素,大力整合政法、党建、创文等网格,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工作,将全街科学划分为21个“全科网络”,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纳入网格治理体系,每个网格内均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逐步实现“辖区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二是综合执法保障进一步健全。整合派出所扁平化指挥系统、数字化城管系统、“大安南街”舆情工作系统、执法队员个人穿戴设备等资源,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快速反应系统,实现了执法队员随时定位、执法过程实时传输、执法信息及时反馈,加快形成以问题信息化处理系统、网格数据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平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快速有效的摸排有物业小区11个,无物业小区37个,散居楼院605个;外来人员等重点信息2749条,管控重点人员219户328人,高效处理矛盾纠纷等112件。三是典型案件处理流程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同类事件快速处理,避免同类事件重复沟通汇报。机构改革以来,综合执法办搭建多方平台100余次,面对面宣讲法律、分析形势,撤除20处“老违建”2500余平方米;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5份;受理“96198”、“12345”投诉件269件,办结率为98%。由于执法规范,在生态环境保护、违建拆除等重、难点执法过程中未引起一起不良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