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按照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的要求,在规范基层组织架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持续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工作,初步构建起了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一、着力抓点,规范基层组织架构
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关键点,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规范基层组织架构。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突出党委领导作用,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进一步从机构和职能上强化镇街党(工)委领导本地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功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二是统筹规范机构设置。严控机构总量,按照“5办1站2中心”模式,分别设置了党政机构各5个,设置事业单位3个,做到了全省乡镇一个模式,所有街道一个模式。通过科学规范设置机构,使基层管理更精准、服务更便捷,运行更高效。三是优化派驻机构。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强化属地管理,指导健全完善镇(街道)与区级派驻机构人社、畜牧、卫生监督等的协调配合机制,实行派驻单位和镇(街道)双重管理,使基层真正“管得住、用得好、叫得动”。
二、科学串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定责定权,串起全面覆盖的责任线。一是建立网格化责任体系。在探索建立“1134”(一个引擎一张网、三级平台联四方)工作机制基础上,以综治网格为主,统筹网格内党建、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将城区划分网格682个,配备682名网格员,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工作队伍,明确制定41项网格员工作职责,实现了定人、定岗、定责。二是完善镇(街道)“两个清单”。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集中梳理完善县乡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通知》,动态调整镇(街道)实际承担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动管理权限下沉,进一步厘清事权关系,赋予镇(街道)更大的基层治理权限。
定事定法,串起规范高效的工作线。一是赋权加能“五项权力”。赋予并强化镇(街道)党(工)委对区直职能部门及其派驻机构的考核评价权、对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奖惩的征得同意权、对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等“五项权力”,赋予镇(街道)更多“话语权”,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二是快捷便民“最多跑一次”。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五减”专项行动,使审批时限压减61%,材料证明压减32%,确保群众办事只需到“一窗”、跑“一次”。打造了“一次办好一件事”集成套餐,目前已推出果蔬店、便利店等50项高频民生“一件事”事项。
定奖定惩,串起科学有效的考核线。一是建立镇(街道)与区直部门之间互相评议制度。在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中施行互相评议制度,对党建任务、发展任务、营商环境、专项工作等年度目标任务进行互评,更有效地发挥了实绩考核的作用。二是规范了网格员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了考核奖惩等11项制度,对网格长(员)落实报酬待遇等进行了规定,提升了网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合力成面,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全面推动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建设共享信息平台。印发《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协调制约制度〉等三项制度的通知》,集中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同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搭建起信息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协作的“绿色通道”。二是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实施办法》,采取《问题转办单》、《跟踪落实单》、《评价反馈单》“三单联办”机制,部门联动,同频共振,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一是建立基层调研制度,注重成果转化,及时为改革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二是开展常态化调研,组织镇(街道)机构改革专题调研,高质量撰写有价值、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督促镇(街道)在机构设置、人员分流、清理规范加挂牌子等方面继续完善。
全面做好改革评估工作。为进一步巩固镇(街道)机构改革成果,切实推动各项工作再落实,对城区镇(街道)采取“自查—评估—总结”的方式开展机构改革评估工作。首先,区委编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照改革任务清单,重点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改革成效等内容逐项认真自查,形成了各部门机构改革自查报告。其次,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镇(街道)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第三,及时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高质量的《城区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自评总结》。同时,针对实际运行中的短板和弱项,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持续深化改革工作,扎实做好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