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以“体制不变、机制创新”思路为引领,加快流程再造,用活编制资源,坚持“五全”治理模式,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一、坚持全方位治理,搭建立体化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治理无死角、无漏洞为目标,搭建起天网、地网、人网“三维网格”。“天网”,是指高空无人机机动侦查、中空鹰眼嘹望、低空智能设备监控三种监测方式,在空间上实现巡查监测的全覆盖。“地网”,是指在区划上搭建五级分治的网格体系,将全区划分为区级层面1个总网格、镇街层面8个大网格、工作区层面50个中网格、村级层面283个小网格和2641个微网格,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一网全覆盖”。“人网”,是指将网格员充实到网格体系中,让基层管理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基层阵地,让网格员在一线发现问题、收集诉求,解决难题、化解矛盾,目前全区累计配套大中小微网格员6868人。
二、坚持全层级治理,激发各级工作积极性。在区级层面,按照大领域、扁平化管理思路,坚持工作对象、工作职能相近的原则,设置党建、宣传、经济、民生、城市建设等10个协调组,区级领导挂帅、部门单位联动,上下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镇街层面,从应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司法等6个职能部门,抽调145名执法人员下沉基层,部门、镇街双重管理,实行统一联合执法,让镇街在执法人员统筹指挥方面有了调度权、话语权。在村居社区层面,坚持端口前移,充分调动村民代表和“五老”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搜集信息、宣传政策,实现基层治理和村民自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坚持全息化治理,以大数据应用提升工作效能。一方面,以五级网格化治理为基础,整合“雪亮工程”“12345”政务服务热线、“智慧城管”、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等平台资源,投资2600万元高标准打造罗庄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作为规范“属地管理”的指挥中枢,以全息化、信息化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助平台信息资源,可对重点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实时调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开发“数字罗庄”APP,网格员可通过手机现场采集上报问题,通过移动终端、“镇呼区应”板块和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有机融合,线下发现问题,线上解决反馈,实现了问题一网收集、资源一网共享、事项一网处置、过程一网督办、结果一网反馈。
四、坚持全链条治理,形成闭环式工作流程。诉求收集方面,公开招聘293名专职网格员,统一由区级进行管理、考核、使用,派驻到大网格、中网格和小网格,通过“数字罗庄”APP,专职负责问题查找、上报工作。解决问题方面,对镇街能够独立解决或协调派驻机构解决的,及时分流、分类处置;对镇街无法解决的,由镇街指挥中心通过“镇呼区应”板块上报区指挥中心,由区指挥中心将事项流转到区直有关部门进行办理或联办。结果反馈方面,问题解决后,由上报人员进行验收办结,既问办理情况,也问群众满意度,构建形成了源头发现、层级上报、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全链条工作流程。
五、坚持全周期治理,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宏观上,把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作为一个大周期,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民呼我应”社会治理改革,推动流程再造、制度创新。通过“体制不变机制变、集中力量到一线”,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实现了“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良性互动。从微观上,将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每一次问题处理作为一个小周期,把治理触角延伸到问题“发现-解决-反馈”全过程,实现“由单一到综合、由短效到长效”的转变。